最近因為基泰新聞引起我的好奇,都更的實際流程與辦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,公辦都更、自辦都更又有何不同?
關於自辦都更這篇寫得滿清楚可以參考
延伸閱讀:自辦都更大小事:流程、優勢、條件、如何成立都市更新會
盡管都更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,但它確實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,包括公平性和透明度。
關鍵要素一:公平性
首先,都更應該是一個公平、公正的過程,不能忽視居民的人權,應該確保在都更計劃中,無論是租房者還是業主,都能受益,尤其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,確保群眾的權益得到保護,且提供適當的賠償。
關鍵要素二:透明度
其次,透明度是關鍵,所有參與者都需要得到最完整、詳細的資訊,以便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都更計劃的影響。例如計劃的實施細節,以及與社區居民進行開放且有意義的對話。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,並確保政府和開發商的行動受到監督。
在搜尋了解都更的過程,也發覺其實一般民眾要自辦都更真的不容易,尤其過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,看到臉友PO出的陳情函
自辦都更的召集人,程序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、協助,並有忽略其他居民的參與權利的狀況,如上述居民的人權、整體規劃的公平、公正、透明度未被重視,就會流於權力只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上,居民沒有自己做點功課,真的無法保護自身的權益ㄟ…
#廖福特 #人權博士 #民進黨 #都更 #中央研究院 #基泰 #人權 #臺北市 #蔣萬安 #都市更新 #政府 #合建 #合作興建意向書 #地主
原文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pfbid06ia52cFwtqktabYUpE2m8QCdqj1bQkjfRd9HYbm6okZDmQQxHySvtHqKC6jee6k3l&id=100001053941127
第一封陳情書:
第二封陳情書:
我相信都更是一件能讓社會/社區更好的事,但關鍵問題需要被正視並解決,和社區居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,以確保都更計劃能夠真正反映多數人的需求和期待。
三月,是一個美好的時節,一切都在萌芽中,一切都在希望里。 都說人間最美四月天,可是如果沒有三月的萌動,那么四月天,也不過是一個光禿禿的擺設,又哪里會有美麗的畫卷? 我喜歡人間的三月。三月的雨、三月的風、三月的草、三月的樹枝、三月的河流……這一切都是欣欣向榮,一切都是懷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,時常給人以啟迪,給人以希望。 春雨貴如油。三月的雨,對于大地萬物有“久旱逢甘露,他鄉遇故知”的感覺。經過一冬的干冷,那小草那樹木怎么能不痛痛快快地喝個夠呢?而在那毛毛細雨中,一把傘下,又有多少浪漫的情節在上演! 堤上柳,未藏鴉,尋芳趁步到天崖。凡人不入神仙地,人在珠簾第幾重?真是“遲日江山麗,春風花草香。泥融飛燕子,沙暖睡鴛鴦”。在這春光燦爛的此時此刻,攜手同行,或友或侶,登高望景,把酒臨風,何其之樂也。 一年之季在于春,而最好是在春之三月。一月二月都還是春寒陡峭之時,只有在三月,驚蟄已過,春雷陣陣,萬物蘇醒,春心蕩漾;只有在三月,種子破土,枝條吐芽,花兒含苞,冰河解凍;只有在三月,魚兒撒歡,燕子回歸,風箏飛舞;只有在三月,植樹播種,計劃未來,心懷希望…… 在三月,在這美好的三月,心泛漣漪,愛有所屬,心有所歸。少男少女,輕裝上陣,喜氣洋洋,面若桃花,情如春水;中年朋友,展望未來,信心百倍,激情如斯;雙雙老伴,攜手漫游,憶青春美好,惜春光燦爛。 人間三月,是美好的開始,萌動的是希望的夢,是期盼的情,是無限的愛! >>>更多美文:美文欣賞
歲月悠悠,情懷依舊。想起從前的艱苦生活,自然就想起了母親年輕時腌的各種咸菜。 那年月物資匱乏,缺衣少食,家庭中的油鹽柴米,多半都是自給自足的。自家養的雞鴨下蛋啦,地里出產的瓜果蔬菜啦,有時也下河捉魚摸蝦,上山打獵,一切都是為了解決溫飽。 母親很勤勞,一家人的膳食就靠她那雙粗糙的手。她在家門前水塘邊開了一塊菜園,種茄子、韭菜,也種豆角、絲瓜,一年四季紅橙黃綠,瓜果飄香。家里一日三餐的果蔬都是靠這地里的出產。每逢初秋,候鳥南飛,母親就從菜園子里拔回水靈靈的白蘿卜,先是洗干凈切塊,搓鹽后放到秋陽下慢慢涼曬,待蘿卜變軟,收干多余的水分,有了陽光雨露結出的淡香后,再將它放進壇子里密封保存,這樣,甘香爽口的蘿卜干就算腌好了。 蘿卜干的吃法多種多樣,隨人的個性與口味,最直接的就是取出吃粥飯,不添加任何佐料,原汁原味最本真。也有切片炒或切塊燜腩肉的,這時的蘿卜干歷經火和肉的陶冶,味道就更上一層樓,成了家鄉美食的主打菜。 記得那年上中學,要到離家二十多里地的學校里寄宿。學校的伙食很差,餐餐粗飯加粗面。菜是大鐵鍋清水煮的,顏色不中看,也缺油少鹽,難以下咽。每次放假回家,母親就用平時儉用的錢給我們姐弟買豬肉解饞,回校前還從壇子里取出黃橙橙香噴噴的蘿卜干,切片,用豬油爆炒,然后裝進瓶子里讓我們帶回學校吃。蘿卜干有嚼勁,味道濃重,吃時清脆爽口,留香持久,最易下粥飯,一口飯一片蘿卜干,算是當時的美味佳肴。而每次吃飯,舍友們都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,自然我也不好意思獨吃,就分一些與他們同享。有時,遇上下雨天或寒冬北風呼嘯時,我也總愛咀嚼幾片,望著家的方向細細品嘗,這濃厚的蘿卜干味啊,可解了我多少的思鄉之愁。 母親腌菜苗也十分可口。她把上好的蘿卜苗、芥菜洗干凈,曬軟,切碎,和鹽搓青,再把它放進布袋子里捆好,用潔凈的木板或石塊重壓,使菜苗瀝出多余的水分后,再倒出放進壇子里壓實封存。這些吸盡陽光雨露,天地靈氣的食材在壇子里慮盡青澀,孕育出唯美的時光,醞釀成農家人的希望。數月開封,那通透柔黃,酸滋滋的咸菜就成了舌尖上的美味珍饈,這實在是對勞動者的一份尊敬和汗水的回報。 每當農歷六月,禾田排水施肥,田溝水淺,我們就拿著插箕魚簍到田垌捉魚蝦。田垌魚與咸菜搭配可謂是天地的造化,經火一煮,香甜鮮美之味就從鍋中飄出,直勾勾地撞向你的味蕾,然后纏住你的腸胃不放,管你吃得撐破肚皮。 咸菜除了作農家的平常菜外,還充當起小孩子的零食。那時的水果餅糖少,哪家的孩子哭了,爹媽就哄著往孩子的嘴里塞上幾片咸菜,你想想,這酸溜溜的滋味不是治哭的靈丹妙藥么? 外家姐大林更是腌咸菜的高手。她樸實,憨厚,長得就像一根蘿卜、芥菜一樣。她家滿是瓶瓶罐罐,一年到頭咸菜飄香。她腌咸菜與時俱進,是現代的升級版,許許多多死去了的菜苗一經她靈巧的雙手便脫胎換骨的活了過來,以一個農家婦的名義賦予了咸菜新的生命。她深諳咸菜之道,熟練掌握了腌菜的工序流程,腌的雖然是菜,但腌的更多是陽光風雨,善良樸素與熱情。你若喜歡吃辣的,她就直接在腌制的過程中加辣子;你若喜好甜,她就在淡淡的咸味中放上適量的紅糖,咸甜咸甜的味道教你管不住嘴巴;你若想另類的濃香野辣,那就給你加八角香料大蔥蒜子,包你吃得嘖嘖贊個不停。 農閑時,她到我家走親戚,來時先撥了妻的電話,那頭就傳來了她的嚷嚷:“老虎(妻小時很饞,像老虎一樣跟姐姐搶雞腿),要不要酸菜,剛開壇的……”聽了這話,我和妻高興得不得了。午飯時,一碟牛肚炒酸菜就熱氣騰騰的端了上來,咸菜里飄出了一縷縷親情的濃香。 香香咸菜,悠悠我心。現在,人們的生活都進入了小康,講究養生,也注意了飲食,自然咸菜就少吃了些。但這是家鄉的味道,親情的味道,更是那艱苦歲月中腌制出來的樸素之味,吃一些又何妨,畢竟,我們還深深懷念著那段如煙的歲月,那段鄉下人最純真的感情。 >>>更多美文:散文隨筆
愛所在,心在心,情無耐, 暖在心,鵲胎忘, 你在心,忘情懷,灑酒歌, 說不愛, 不忍心,誰會在?夢里聚,一場夢。 >>>更多美文:隨感
FFG15cEFE15VE